適性發展  快樂學習  為孩子籌劃有希望的未來

教育部長  吳清基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備基礎知能、身心健康的國民,是提升國家競爭力最基本的要件。是以,建立健全優質、快樂學習的教育環境,提升整體國民教育素質,是目前各先進國家一致的教育政策方向,也是我國推動教改之初衷。

  從教育目標來看,國中階段是以促進學生多元適性發展,培養健全人格、民主與人文素養、創造力、強健體魄的時期。為了能夠發揮適性揚才的精神、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升學壓力、引導學校正常教學、以及消除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自教改推動以來,首先進行的是升學制度的轉變,亦即國中升高中以及高中職升大學,廢除以往單一聯考制度,改以多元入學方案替代。「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以下簡稱國中基測)即是因應廢除聯考制度而發展的一個標準化測驗模組,提供各招生學校穩定、客觀及具有測驗信、效度的評量工具,其評量結果可以做為學生申請入學的方式之一。

  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是人人應有的權利,因此,教育普及是提供公平競爭機會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讓社會階層得以流動之關鍵因素。然而實施國中基測至今,在社會各界對於公平性的考量下,雖名為多元入學方案,仍出現採計考試成績為主之現象,也導致二次國中基測形同二次聯考,引發社會大眾對於教育政策實施方針感到無所適從、學習壓力不減反增等等疑慮。究其根源,在於國人對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之迷思,如何改變社會價值觀,以培養終身學習、生命教育之軟實力取代明星學校、智育優先之觀念,在學生時期培養好的人際關係和生命價值理念,具有足夠的情緒承受力可以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樣的人才具備競爭力。

  國中基測實施至今屆滿十年,其建立標準化測驗題庫模組的方式實為我國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一大創舉,此間必須肯定臺灣師大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的努力與研發創意。未來我國基礎教育若延長為十二年國教,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所謂基礎教育所要達成之目標與希望學生學習到的能力為何?而學生學習成果與教學內容、方式之關連性,是否必須接受評量?為了達到教改目的,實現快樂學習的健康教育環境,學力測驗應致力於轉型成為教學過程中輔導性質之工具,協助老師與學生自我檢測與調整學習方針。期在未來,能營造更優質與持續進步的教育環境與教育品質、讓更多的學生、家長及教師認同,使教育工作者獲得尊嚴、受到激勵,所有孩子能發展潛能,進一步養成尊重生命、終身學習、宏觀視野、體魄強健的國民。

回上頁回上頁